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加入收藏 | 微博关注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771-2835483

最新公告: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视点 >

联系方式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地址:广西南宁市新民路40号

邮编:530012

电话:0771-2835483

传真:0771-2817409

邮箱:gxlygh@vip.163.com

网址:www.gxlyghy.com

微信二维码

领导视点

  • 刘民坤: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与广西模式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发表时间:2016-10-26 15:57:49  来源:

    一、全域旅游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支撑的旅游发展新理念

           (一)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

           全域旅游是将区域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笔者简要结合产业融合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尝试对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予以阐述。

           产业融合是指相同或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全域旅游是促进特定区域内资源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旅游活动由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组成,旅游业自身已经将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集于一体,表现出了极强的产业集聚和融合的能力,而全域旅游的“旅游+”这一鲜明特征更是助推了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业等其他产业的更深层次融合,这正是产业融合理论的具体表现。

           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形成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会因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着眼,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全域旅游是顺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模式,是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全新阶段,标志着区域发展走向成熟。全域旅游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旅游的全面否定,相反的,它是传统旅游更新换代的产物,是“成长”到“成熟”的跨越,是我国旅游业生命周期当中的一个新阶段。在从传统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的这一“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地区差异而导致的实现周期长短不一的现象,因此,设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中,将增长极限定为兼具创新能力、增长潜力的一个或一组经济部门,它们在某一时期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并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服务业,而且是综合性产业,已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产业关联大而广,伴随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关联到餐饮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广告业、互联网业、教育业等上游产业,这些产业是旅游产业要素的供给源泉。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由此可见:旅游业发展越强劲,则产生的需求越大,对上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越显著。全域旅游发展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就是要通过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增长极理论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全域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将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体现。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即系统是有组织的整体。其提出者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全域旅游要改变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的割裂、孤立,甚至冲突的“两重天”格局,就要求将每一个部分都纳入区域的统筹协调当中。

           (二)全域旅游新理念的内涵:“六个新理念”

           作为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全域旅游并非仅仅是“小马拉大车”和“群马拉大车”的问题,也不是“新瓶装旧酒”的问题,而是一种打破现有发展模式的全新发展理念。这一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全新的资源观。在全新的资源观指导下,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域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点景区、饭店酒店上,造成景区内外“两重天”的格局,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再配置,实现全域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同时,按照景区标准对全域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拆掉景点景区封闭的“围墙”,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将全域每一个部分都纳入区域的统筹协调当中,这种对全域资源整合与统筹规划的整体观念,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全新的产业观。从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的角度来看,全域旅游所倡导的“旅游+”的发展理念,助推了旅游业与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逐步形成创新旅游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如旅游业与农业交叉融合形成乡村旅游,旅游业与装备制造业交叉融合形成邮轮观光旅游,旅游业与教育业渗透融合形成研学旅游,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红色旅游等众多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农旅互动、工旅互通、商旅互惠、文旅互融”,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小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拉动力和融合力,为相关产业插上“旅游翅膀”提供了平台,将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业主导的现代区域产业结构体系。

           3.全新的市场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出游方式多样化,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流。散客时代下,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新常态,一个有鸽子的广场、一家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一个有美食达人推荐的主题餐厅、一家有情调的小酒吧……这些在传统旅游时代并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与生活的界线不再清晰可辨,旅游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的体验不再局限于自然、文化的体验,更注重生活的体验。消费不打烊、体验不休假将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标配”。

           4.全新的产品观。全域旅游下的产品观将是对以往产品观的“颠覆”。首先,旅游需求个性化促使旅游市场不断被细分,如儿童市场、体育运动市场、研学市场等。细分化的旅游需求呼唤专业化的旅游供给。其次,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追求,对旅游的品质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旅游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迫切需要大刀阔斧的品质化升级。最后,创新是旅游提升的关键。在确保市场导向、品质引领的前提下,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旅游产品的创新前景无限广阔。全域旅游的产品观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旅游产品的供给端严重滞后于旅游需求端、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相对较慢的现状;就是要改变“景区当家”,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基本处于从属配套地位的现状,通过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提升改进传统旅游产品供给,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同时,凭借创新引领新的全域需求。

           5.全新的发展观。全域旅游的发展观提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地位由边缘产业转变为核心产业,旅游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主战场”。全域旅游强调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相结合,实现“五化同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摒弃了“为发展而发展”的旧理念。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突破画地为牢、单打独享的观念,要以“共享”取代“独享”,以“共赢”取代“输赢”,以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美丽生态,促进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有机融合,避免旅游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割裂,甚至相冲突。

           6.全新的管理观。全域旅游的管理观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法治旅。全域旅游发展要走上依法治旅、依法治国的轨道,要推动旅游管理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旅游安全事关整个社会的安全,不能将其分裂、孤立,必须统一思想、分工协作推动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的设立,取代民团式的治安结构,不断完善全域旅游治理机制。其二,党政统筹推进。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是治理机制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许多行业都存在与旅游合作的需求,而且旅游也有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愿望和条件,逐渐形成了旅游与各行各业休戚相关的格局,这与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规模小、队伍小、影响小、关联度不高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此情形下,仅仅依靠旅游部门抓旅游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旅游治理的理念也必须从专项治理向综合协调治理转变,从部门抓旅游向党政统筹抓旅游转变。

           二、“双创双促”: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全域旅游“广西模式”

           广西的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7月,在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广西提出了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的战略举措,明确要用5年时间创建20个特色旅游名县,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实现旅游强区建设。而早在1999-2002年的桂林“两江四湖”工程,核心就是促进“两江四湖”在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扩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早期尝试。
    广西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广西在创建特色旅游名县过程中给旅游名县的定位是: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就是发展旅游业,就是建设旅游经济强县。其具体做法是采取“四抓”:抓建设,抓好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宣传,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抓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抓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率。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的实质以旅游业为抓手,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消费者,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除了理念不谋而合之外,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还积极探索创建的标准化、数量化和操作性。如《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评定标准与评分细则》从旅游发展政策与措施、旅游特色挖掘与打造、旅游产业规模、旅游项目投资与公共服务、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宣传推广、旅游服务监管与安全生产、旅游人才发展与教育培训、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9个方面来分项评分,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同时又有加分项,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评定标准与评分细则》已比较完善,较好地体现了创建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具备了较强的操作性。可见,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完全契合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可以说,全域旅游是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转型升级的方向;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全域旅游“广西模式”。目前,广西提出“双创双促”,即同时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旅游转型升级。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名县的过程中,广西多个地方摸索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路子。优秀的案例如下:

           以“双创双促”为契机,创新旅游扶贫的“上林模式”。上林县在进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特有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出了“四扶一共享”(即扶建房、扶就业、扶创业、扶养老、共分享)和“五变五受益”(即田园(山林)变公园(园林),土地补偿有收入;村民变股民,土地入股有收入;民房变客房,资产性经营有收入;上山变上班,务工有收入;忧老变养老,养老保险有收入)的旅游扶贫“上林模式”。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村民与企业共同发展,农民土地入股,门票分红,企业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有旅游项目的村庄,可以安排村民就业,有力推进旅游产业和扶贫产业同时开发、并行发展,实现旅游大开发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同享发展成果,旅游扶贫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格局,广西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阳朔县的“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和统筹管理”模式。阳朔县多年坚持“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其在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过程当中坚持走生态建设道路,通过“美丽阳朔•生态乡村”完善道路、厕所等设施;走国际化合作道路,引进了悦榕庄、希尔顿等国际知名品牌;走惠农道路,实现农户由一产到三产的转变;走统筹管理道路,完善综合管理机制,为游客创造最优旅游环境。

           凭祥市积极推进“旅游+”战略。凭祥市深入挖掘和提炼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成功地推进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红木产业”和“旅游+会展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了军事探秘游、边关风情游、红木文化游、东盟跨境游特色旅游四大“名片”。凭祥还依托边境优势,加强与越南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促进了中越两国边民友好交往、和睦共处,通过“旅游+会展”成功打造了中越边关旅游节暨中越凭祥商品交易会这一节庆品牌。 

    (作者:刘民坤,单位:广西大学。2013年入选旅游业青年专家)
    分享到: